LeetCode • 2023 • 产品设计
首页是用户进入平台的第一站,本应引导他们高效进入学习状态。然而,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,我们发现首页并未对平台业务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。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首页功能与用户学习需求脱节,资源分散且缺乏明确的路径引导。
基于将首页从单纯的信息入口升级为学习驱动引擎和动力源的目标,我们对首页进行了全面重塑。通过优化模块结构、提升内容分发效率、引入激励机制,我们为用户提供了更清晰的学习路径、更高效的资源获取方式和更强的学习动力。
新版首页于 2023 年 10 月上线后,用户的学习行为和留存数据显著改善,验证了首页在引导学习路径、分发高价值资源和激励用户持续学习上的改版价值。
14%
转化率提升
25%
跳出率下降
2%
周留存率提升
用户行为数据揭示了首页的低效,却未解答更深层的问题:用户为什么离开? 起初的讨论停留在表层功能优化,比如调整信息展示或增加内容,但我意识到这些方案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本。
结合用户调研,我引入 Jobs To Be Done (JTBD) 框架,从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动机出发,重新审视首页的角色。这次「以退为进」的探索,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:用户来到首页的核心任务是快速找到学习方向并进入高效学习状态,而非单纯获取信息。
基于这一洞察,我们重新定义了首页的功能定位。不再停留于优化数据表现,而是围绕用户学习心智展开设计,将首页从信息入口升级为学习的驱动引擎和动力源。
首页布局的问题在于学习资源分散堆叠,缺乏引导力,用户难以快速找到目标。我意识到,首页需要从「展示内容」转向「引导行动」,让用户一目了然地找到学习方向。
旧版首页的中心是社区讨论,而学习资源被边缘化,与用户的学习心智脱节。此次,我们重塑并重组核心学习模块,将学习资源模块集中于视觉焦点区域。清晰引导学习任务。
布局调整后,我们遇到新的挑战:学习资源如何更高效地展示? 平台的学习资源覆盖了学习计划、每日一题、周赛等长期与短期目标,然而分散的展示方式让用户难以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。
为了兼顾长短期任务、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,我们采用了「学习计划 + 学习日历」的双驱动策略。学习计划提供系统化引导,学习日历支持灵活安排,这一策略不仅优化了资源触达效率,也帮助用户在首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。
数据显示,开启学习计划的用户留存率显著高于普通用户,说明系统化引导对用户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。然而,过去学习计划入口深藏于题库页,限制了这一高价值工具的触达范围。
我将学习计划入口提升至首页顶部,让已开启计划的用户实时查看进度,强化节奏感;未尝试的用户通过引导探索其价值。学习计划从「高转化低曝光」的工具转变为首页核心驱动力,为用户提供了更清晰的学习路径。
尽管学习计划解决了长期目标的需求,但用户对短期任务的灵活安排依然期待更便捷的方式。他们希望能随时参与每日一题或周赛,按自己的节奏完成学习,而非受制于固定计划。
学习日历应运而生。它以周为单位展示未来任务,聚焦当天活动,帮助用户直观了解近期目标并灵活规划。这种轻量设计不仅弥补了学习计划在短期安排上的不足,还显著提升了资源曝光率与利用率。
旧版首页的信息流看似丰富,却让人望而却步。用户难以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,高价值资源也因分散展示而被埋没。同时,随着平台内容量的增长,信息流的承载力和分发效率也亟需优化。信息流不只是一个展示工具,而是内容触达用户的桥梁,它需要更清晰、更高效。
面对内容体量的激增,用户想快速找到目标内容,却常常迷失在无尽的滚动中。为此,我们新增了频道导航:用算法帮用户梳理内容,按主题归类,比如「数据结构」「职业发展」等,再通过「推荐」频道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分发,为用户提供通向目标内容的「梯子」。
频道导航采用吸顶设计,即使在无限下滑的场景中,用户也能随时切换频道,有效避免因信息过载而产生的迷失感,让信息流从混乱中找到了秩序。
题解是平台的高价值 UGC 资源,但过去分散的展示方式让用户难以建立 「题目-题解」 的关联,导致与近期学习任务脱节。我决定将题解按题目聚合展示,并优先推送用户最近练习的题目相关内容。由此,用户不仅能快速找到需要的题解,还更高效地完成查漏补缺,提升了学习资源的关联性和使用率。
信息流的呈现方式决定了用户的浏览效率。过去的信息流虽然承载内容丰富,但由于其内容布局和展示形式的局限,导致用户浏览低效。为提升信息流的承载力和浏览体验,我对其呈现方式进行了多维度优化。
优化图文结构
增强社交氛围
减少加载卡顿
同时,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流内容(如讨论帖、题解、企业卡片等),我制定了组件化的设计规范。通过统一的信息卡片样式和布局规则,既提升了一致性与易用性,也为未来的内容扩展做好了准备。
首页已具备快速启动学习的工具,但如何让用户在开始学习前找到动力?起初,我们尝试用全站排名等竞争性数据设计,希望通过比较激发热情。然而,当用户来到首页这个与自己面对面的学习起点,竞争压力会不会反而适得其反呢?
我提议用「激励正反馈」替代「竞争性比较」,帮助用户感知努力与成长,传递「随时开始努力都不晚」的积极信号。经过反复讨论和场景模拟,团队逐渐认同了这一策略转变。
我们选取连续学习天数、本月解决题目数、每日一题连胜天数等易感知的指标,真实反映用户的学习节奏与坚持。让无论是能力一般的用户,还是学习频率较低的高能力用户,都能获得正向反馈,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动力。
仅有数字展示还不够直观,我增加了可视化热力图,通过颜色深浅展示每日积累成果,强化坚持的价值,让用户专注于自身成长,形成从情感激励到行动实践的正向循环。
这个项目让我重新认识了数据的价值。数据不仅是揭示问题的工具,更是发现机会的起点。它让调研更有方向,设计更有依据,但更重要的是从数字背后看到用户的真实需求。
随着深入推进,我对首页的理解从「孤立功能」转变为「平台枢纽」。它不仅是入口,更是连接用户与平台资源的关键节点。通过全链路思维优化资源配置,我们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,也最大化了平台的整体价值。
在激励机制的设计环节,基于对用户心智的洞察,我提出将数据策略从「促进竞争」调整为「关注成长」,并说服团队推动落地。清晰的思考固然重要,但更关键的是团队间的理解与共识,这也是策略转化为落地体验的前提。